DynaFont古籍字体──华康古籍糸柳

皇帝一声令下,
那些沉睡千百余年的灵魂,翻腾而起……
大江南北,快马加鞭,
用抄写,写下它们建筑起这帝国的世代辉煌。
古籍糸柳秀雅清丽,但优雅身形的背后,却隐藏着一段耗时十年才完成的丛书编辑工程,三千多本古籍皆以此字体风格誊写而成。究竟怎么回事,谁是古籍糸柳的前世今生呢?就让字体故事娓娓道来吧!
古籍书风吹入东方设计奥斯卡奖
故事的开始,让我们先从古籍五书体的发想谈起。这系列的开发,起初来自于华康设计师对“古”的怀想,反思着科技时代一切的设计,难道都得像广告中堪称的“极致工艺”吗? 在0和1的向量字体世界,可不可以多一些人文韵味呢?
翻开那一本本斑驳泛黄的古籍,它们用那不愠不火的身段,字字句句承载着知识的重量。没有计算机的古代,文人们用墨笔写下才情、工匠们以版刻散播知识,信息的传递从来都是以手感雕琢而成。设计师于是希望能“古为今用”,将古代字体的风貌以科技字体再现世人眼前。
古籍书体系列由此诞生,分别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坊间古籍复刻本中,选粹出五套字形优美、书风古雅的典籍,其为: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元丰类稿》、《唐百家诗选》、《天工开物》、《范伯子集》。华康团队历时六年,经历各种艰辛,终于重新打造出文化底蕴深厚的字体产品。也正因其完美的将历史价值融入字体设计中,2014年更获日本Good Design Award殊荣,将这般古风韵味吹至素有“东方设计奥斯卡奖”之称的殿堂中。


古籍糸柳字中事,从乾隆皇帝谈起……
古籍糸柳是以乾隆朝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为底本开发,其中字体倒也诉说了一段文治鼎盛的时代故事。在历史上,乾隆皇帝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,许多小说、连续剧都不乏以他为主角,并将乾隆描写得风流倜傥,不仅如此,这位皇帝还是位不折不扣的文青,吟咏赋诗样样精通,才情纵横。乾隆皇帝经常在想,如何彰显自己帝国的荣耀。“软实力”的展现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,既能彰显泱泱大国的风范,又满足他纵情于文化活动的嗜好。于是,乾隆三十八年(1773)他下令广集天下图书,让朝中官员、学者再从中挑选三千多本有价值的古籍,重新整理、校勘,并以标准格式抄录,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就是当时其中一位总编纂呢!历时近十年,终成就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──《四库全书》。

如此庞大的巨著,每字每句竟都以手工抄写?
拥有三千多部书籍的《四库全书》,即便在今日数字印刷的时代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更何况当时书中每一个字,皆由人工抄录!要给皇帝看的书,字迹当然不能潦草,书风也需一致,以便阅读。但麻烦的事来了,若仅一位抄写员从头至尾抄录,字迹固然相同,时间却难以预估;但众人齐力完成,如何确保书风统一呢?
《四库全书》使人惊叹的地方便在于此,前前后后约有三千八百多位的抄写人员参与这项计划,但全套书风大抵一致,当中楷书字形清秀婉丽,整齐划一,这正是当时官方文书的标准书体──馆阁体。在那个没网络的年代,去哪找来这么多写此书风的人呢?由于馆阁体是朝廷公文书的标准楷书书体,几乎是参加科举的考生们,若要金榜题名的必备技能,负责的人员便直接从京城中谋取官职的士子们找起!且抄写员的名字会被记录在所抄写的那本书前,也会以考评打分的方式评比,如此一来,便确保了抄写的质量。
※关于“馆阁体”:
馆阁体指的是一种盛行于清代官方文书的书法风格,强调楷书的共性,讲究法度规范,阅读者能一目了然。虽然馆阁体书风清雅,但在讲究个性的书法世界中,多半认为它过于妍丽,且千篇一律。不过呢,我们若从字体应用的角度来看,乌黑、方正的馆阁体,简洁清晰,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阅读内文字呢!
千人笔迹,字字都是设计师的挑战
华康设计师回想起当时开发这套字体时,一方面感受到古人书法的优雅细致,犹能嗅得飘逸清新的气息;另方面,却因为《四库全书》由众人抄写而成,相当苦恼造字统一的问题呢!相较于其他古籍字体,烦恼的可能是原始古籍“字不够用”的问题;但古籍糸柳反倒是要从号称有八亿字的《四库全书》中,精粹而出为一套字体产品。
最后,设计师根据多年的经验,耐心细致的从字海中挑选适当的字形,一一分析、撷取笔划,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,将《四库全书》中的字体化作现代屏幕使用的字体产品,让身处科技时代的我们,亦能品味到古雅芬芳的字体醇香。

DynaFont古籍糸柳的字体特色
古籍糸柳繁华茂盛、充满活力,尤其是撇、捺之间的笔划线条,柔软似柳叶,随风摇曳、姿态动人。部份笔形保留古籍中的传统笔形,拥有相当的古典气质。
▼华康古籍糸柳字体范例:
适合的应用
古籍糸柳笔画拥有舞动的姿态,适合用于讲究手书感的内文书写,如诗集、文集;亦适合应用在展现古典意象的标题字。
本文所介绍的古籍糸柳有收录于年度授权型产品华康典藏。
More Information